17心理治疗汇总.ppt
心理治疗,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郭争鸣教授,什么是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理论系统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病人心理心身疾病的过程称为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印度北部拉达克的一名佛教医师正用一根竹管把精神毒素从一名妇女的前额吸出来,各种各样的心理治疗,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支持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心理治疗发展趋势,标准化,短程化,整合化,客观化,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以下择其要点作一介绍,理 论 背 景,经典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有关实验性神经症模型的理论,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系及其后继反应规律,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操作条件反射,Skinner创立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阐明了奖励性或惩罚性操作条件对行为塑造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社会学习理论,根据Bandura及Watson的学习理论,前者强调社会性学习对行为的影响,后者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习得或弃掉的,榜样学习,适用范围,1恐怖症、强迫症和焦虑症等神经症。 2抽动症、肌痉挛、口吃、咬指甲和遗尿症等习得性的不良习惯。 3贪食、厌食、烟酒和药物成瘾等自控不良行为,适用范围,4阳痿、早泄、阴道痉挛、性感或性乐缺乏等性功能障碍。 5恋物癖、异性服装癖、露阴癖等性变态。 6慢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缓的某些不良行为。 7轻性抑郁状态及持久的情绪反应等,满灌疗法,满灌疗法,满灌疗法flooding的是使来访者置身于非常恐怖的情境之中,让其暴露自己的恐惧。通常是治疗师先向来访者描述恐怖的情境或者让来访者听一段描绘恐怖情境的录音,当来访者内部的恐惧被引发时,治疗师再使其置身于真实的恐惧情境实际上没有来访者想得那么恐怖从而使来访者领悟其实没有他预期的那么恐怖,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以治疗恐怖症,实施分三个步骤肌肉松弛训练。评定不适单位,将靶症状等级化。通过想象或给予现实刺激,按由轻至重的等级逐步“暴露”脱敏,厌恶疗法,厌恶疗法 又称“惩罚疗法”,适用于性变态及获得性不良行为。 在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一种不愉快刺激,使患者产生厌恶或痛苦,从而终止或消除不良行为。所给予的痛苦刺激可为轻微电击、针刺或催吐剂等直接手段,也可为言语或自我想象等间接方式,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又称“犒赏疗法”,是以训练和建立良好适应行为作目标,通过奖励方法予以正性强化,适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社会行为矫正,及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儿童孤独症等行为性障碍。奖励方法可为表扬赞许等精神鼓励,也可为实物、奖品等投其所好的物品,或代币奖券等,认知疗法,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的概念,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 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 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认知疗法的关键点,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 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 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认知疗法的关键点,贝克指 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 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中心问题是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认知治疗关键点,首先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然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认知疗法四步曲,建立求助动机,建立新的认知,改变自我认知,不良认知矫正,建立求助的动机,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 行为类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矫正不良认知,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建立新的认知,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认知治疗,认知治疗是以纠正和改变患者适应不良性认知为重点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它以改变不良认知为主要目标,继而也产生患者情感及行为的变化,以促进心理障碍的好转,理论背景,认知治疗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理论上有密切的联系,强调认知过程是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Beck认为与其直接有关的理论来源于三个方面,结构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观念决定行为,观念决定行为,由Adler等人发展的心理观察方法,基于古希腊斯多葛 Stoic 派理论“一个人对自身及其周围人际关系的观念,决定其行为”的哲学观点,神经精神病学家艾伦.贝克,作为一名实践型的神经精神病学家艾伦贝克对抑郁症的心理分析疗法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年代,当他无法为这种心理分析疗法的有效性找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证据时,对抑郁症的研究把他引向了认知疗法的领域。1994年他在费城附近成立了贝克认知疗法研究所,结构理论,Kant及Pmtld的结构理论和深层心理学。结构说将人的认知分为原发和继发;而继发过程属高层结构,较为特殊和精炼,可检验和校正原发的较粗糙过程。病理时则高层纠正功能受损,结果情绪行为失控,阿尔伯特-伊利斯,在实践精神分析学的过程中发现与他经常查访的那些人相比,他在一个星期或者一星期之内仅仅只查访一次的那些来访者,表现出了同样好的进步和提高。基于他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他发展了理性情绪疗法。1968年在纽约创办了理性情感治疗协会,适用范围,1对轻至中度抑郁症及非精神病性抑郁最为有效。 2躯体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碍伴发的抑郁状态也有较好的疗效。 3内因性抑郁或精神病性抑郁,需配合药物治疗,适用范围,4还适用于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性强迫症、酒瘾、药瘾等。 5可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的心身疾病,如偏头痛、慢性疼痛等。 6对多动性行为障碍,冲动性行为等行为问题,也有较好疗效,ABCDE技术,A即刺激 B指个体的信念 C情绪和行为结果 D为干预性指导 E为干预后的效果,在理性情绪治疗期间,临床医生鼓励他的当事人对导致焦虑情绪出现的情境进行重新评价,认知治疗三个步骤,启发患者寻找不良认知。 协助患者暴露认知曲解或逻辑错误,并加以讨论、检验、合理推论。 通过反复“诘难”改变负性自动思维,放弃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认知改错常用技术,检验假设校正法。 信条或称价值观念改变法。 思维方式转换法。 心理剧角色扮演领悟法等,布置家庭作业,认知行为疗法鼓励当事人对思想进行监控。这种做法可以采取如下的形式当事人通过坚持写日记对引起焦虑的情境、伴随焦虑而产生的思想及其对这一情境进行重新思考时所获得的进展进行记录,行为改变技法,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日常活动计划表,适于缺乏动机及活力患者,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原则,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卸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临床研究资料,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防6-12月,疗效稳定,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倾向于自暴自弃。 倾向于自我贬低。 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认知歪曲的五种形式,极端思维,选择性概括,任意推断,夸大或缩小,过度引伸,认知歪曲的五种形式,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2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伸作出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5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则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认知评价是直接原因,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在ABC理论中,D即 disputing代表治疗,通过 D来影响 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效果E 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价值观念的矫正,该与不该 信条,幸福与 痛苦信条,危险与安 全信条,该与不该信条,患者的内心价值体系中总有一些“应该”与“不应该”的人生守则,目标过高会不堪负荷,范围过广则难以宽于待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治疗者要指出这一信条的非现实性及局限性,使患者的待人处事律己会更现实、更富有弹性,幸福与痛苦信条,是来访者人生目标追求过程中的两种极端情绪化反应,也基于相应认知过程。例如“不是楼上楼,就是楼下搬砖头”、“要幸福必须事事成功”、“达不到目标勿宁死”,也称此为“非此即彼”的“全和无”观念。治疗者应该使患者明确“世上事并非十全十美,不如意常有八九”,不能事事都“背水一战”,必须经常调整目标及期望值,提高对挫折及失败的耐受力,危险与安全信条,对环境及事件发生前危险度的估计因人而异,估计过高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焦虑,使行为受限如恐怖症、强迫症;估计过低,则易发生意外。临床常见的为前者,治疗时要向患者指出这种过分不安全感的危害性,易造成紧张或人际交往困难,过高估计危险会畏难不前,产生适应不良行为。诸如此类的不现实价值观均须予以矫正,故认知治疗又称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病人对前途丧失信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并有生理功能的丧失、病人往往以“负性认知倾向” 为其认知特征,“他们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剥夺了的、失败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荆棘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前途没有一点自我满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这些观念被称为抑郁认知三联征。认知指导技术也已经显示对抑郁心境以及消极思维等有心理矫正作用,神经性厌食病人的治疗,这些病人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的过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像正常体重的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性思想,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患者治疗多不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性欲减退病人的治疗,有些病人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应该针对病人的这种抑制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病人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医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病人识别和评价其适应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非常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诫病人,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了条件,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属广义的行为治疗范畴,通过训练患者利用各种现代电于仪器的反馈信息,正确调整或控制躯体功能,以治疗疾病。该治疗始于60年代,得益于“控制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皮质内脏相关学i说”等理论的发展,以及近代各种电子仪器等技术的革新,适应范围,1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的“心身疾病”,包括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偏头痛、闭塞性脉管炎、原发性高血压、雷诺病、心律紊乱、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哮喘、阳痿、早泄等。 2功能性或器质性肌肉痉挛和不全麻痹,如面肌抽动及瘫痪、嚼肌痉挛、痉挛性斜颈、卒中后遗症等,适用范围,3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症、恐怖症等,可用于治疗失眠、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障碍。 4有助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5此外,还适用于歌唱家的声乐练习如爬音阶,运动员的技能训练等,方法与技术,对象选择在适应范围内,选择有求治动机,学习训练能积极合作,并具备有一定悟性和想象力的对象,选用正确的反馈信号,肌电、皮温、皮电如心率、血压、脉搏、脑电图等仪器所反馈的信号应与疾病症状相关。一般多选择特异性强的,例如治疗高血压反馈指标是血压。治疗紧张焦虑反馈指标多选额部肌电等,仪器及使用,说明与介绍,疗前的说明向患者介绍治疗的特点及要求,取得信任,排除干扰,充分说明其优越性和安全性,打消顾虑。提出要求,如饭后30分钟进入训练,禁用酒、咖啡、茶等刺激性饮料。并介绍信号的识别等细节,语言暗示与训练,治疗开始,在指导语的暗示下,通过身体感觉沿反馈信号要求的方向变化,通过反复训练,形成一种固定的随意习得行为,坚持训练,巩固该新建立的行为活动模式,改变原有状态,便能扭转疾病进程,消除症状,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或其他既定目标,具体方法,让病人在安静的诊疗室里,躺在生物反馈仪旁,接上仪器的电极就可以进行治疗了。首先,进行肌感练习,以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病人一边注意听仪器发出的声调变化,一边注意训练部位的肌肉系统,逐步让病人建立起肌感。同时在进行训练时,要采取被动注意的态度,病人利用反馈仪会很快掌握这种技巧 ,迅速打破长期紧张的疾病模式而进入放松状态。其次,为了逐步 扩大放松的成果,将仪器灵敏度减低,使病人适应性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塑造 技术,此技术能将放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最后,病人学会在没有反馈仪的帮助下,也能运用放松技术来得心应手地处理所遇到的各种事件。这就是将技能转换成完全适应日常生活的技术,可以使病人完全自觉地运用放松技术,这就达到了治疗的目的了,治疗步骤,在安静、光线柔和、温度26左右的治疗室内, 求治者坐在一张有扶手的靠椅、沙发或是呈45度角的躺椅 上,解松紧束的领扣、腰带,换拖鞋或便鞋,坐时双腿不要交叉,以免受压。软垫宽椅使感觉舒服,头后有依托物更好。每次治疗前的分钟,记录安装电极所获基线数据或检查患者“家庭作业” 所获成绩,治疗步骤,训练病人收缩与放松前臂肌肉,训练面部肌肉活动 令病人抬额、皱眉、咬牙、张嘴,然后一一放松。告诉病人 观察肌表面电位微伏器上指针变化及其转方向,与此同时,倾 听反馈音调变化并理解其信号的含义。 给病人增加精神负荷,如连续计算,回忆惊 险和痛苦经历。此时观察肌电、皮肤电导、指端皮湿、脉搏 血压等的变化,找到最敏感的反应指标,作为下一步训练的 选择指标;在精神负荷下无显著变化的生物反应指标,以后 训练中亦无法判定疗效,故不宜选择,治疗步骤,全身肌肉放松程序。依次为上 肢、下肢、躯干(腹部、腰部、肩背部)、颈部、面部肌肉。 首先作收缩与放松交替的练习,最后作全身肌肉放松练习。 呼吸要求自然、缓慢、均匀。请受试者设想鼻孔下 面有兔子,呼吸不能吹动兔毛,治疗步骤,排除杂念,不考虑任何问题,使自己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观察头脑中自发地涌现什么思想,出 现什么情绪,这叫做被动集中注意。如无法排除杂念,可在每次呼吸时,反复简单数数字如“一、 二”,或是默念“我的胳膊和腿部很重,很温暖”,达到自我 暗示作用法。此时,也可想象躺在有温暖阳光的海 滩或乡村草地上,由施治者描述视觉景象及鸟语、涛声与温 暖感觉。入静好的可达思维停止,万念俱寂。病人可嗜睡,但 应避免完全入睡,治疗步骤,施治者注意调节反馈信号,调节阳性强化的阈值,阈 值上下的两种信息用红绿灯光或不同频率的音调反馈,务使 阈值调整恰当,使病人获得自控生物指标的阳性信号占 ,阴性信号占左右。当阳性信号达以上甚至 时,即提高阈值的标准要求;当阳性信号只在左右 时,降低阈值标准的要求,使训练循序渐进。每次练习完毕, 指出所获成绩,布置家庭作业并提出下次实验室练习任务,例 如额肌松弛的表面肌电指标,由开始治疗的微伏,通过每 次练习,达到如、微伏等。每一次练习 的分钟内,反馈信息亦可中途关闭,只在开始与结束 时检查肌电指标,每次治疗结束后,让病人做几次肢体屈伸 运动,使病人感到轻松愉快,再离开治疗室,治疗步骤,在没有仪器监测的情况下,要求病人每日做“家庭 作业”,你比较方便时(如中午、晚上睡觉前或清晨),自己 练习,每次分钟,每日次,并持之以恒。 治疗的一个疗程约次左右,可以每周二次,其 余天都在自己家里练习,亦可在开始治疗时每周四次,以后每周一次,巩固并随访疗效,持续个月到半年,治疗步骤,如果通过多次练习每种反馈性生物反应指标,并无 明显变动,应该与病人交谈是否已了解练习的目的与方法,如 果不是理解与技术中的问题,应考虑另择反馈性生物指标。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治疗,生物反应指标有明显变动,自我调 节良好,但临床症状仍无明显进步。例如肌肉松弛甚好,而焦虑依然如故,亦可另择其他生物性指标进行训练,或改用 其他治疗方法。但应注意有求全责备性格的病人,以及对现 实生活有许多不满或歉疚者,包括对疗效的低估,并非治疗实际无效,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治疗源于S. Freud,历经一世纪余,世人评说,毁誉参半。尽管以往我国医疗实践中应用较少,但由于其影响较广,其中有些观点及治疗技巧又不乏可签之处,适应证,主要适应证是神经症患者,尤其是癔症、强迫症及恐怖症。还可试用于部分性心理障碍,如窥阴症、露阴症及摩擦癖等,基本原理,按照心理分析学说的理论,神经症的症状都是有意义的。由于产生症状的心理冲突双方处于不同意识水平,一方处于前意识或意识;而另一方被起潜抑作用禁锢于无意识中。所以,患者为症状所苦,但不知道产生症状的真正原因和意义,基本原理,治疗者帮助患者解除潜抑,将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揭穿防御机制的化装,使患者了解了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之消失,在1 977年拍摄的电影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谈到了他已经拜访了1 5年的精神病学家,理论原理,该理论认为神经症症状产生的根源与早年形成的症结有关,即被潜抑到无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通过宣泄或自由联想等方式,让患者能真正意识到并从感情上体验到这是幼年期形成的病根,如今已毫无意义了。洞察到“原来如此”便达到“领悟”,症状也随之消失,方法与技术,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自 由 联 想,要求患者把脑子里想到的一切全说出来。医生的任务主要是倾听,并鼓励患者克服阻力继续进行联想,必要时插入简短的评论。通常每次治疗1 2h ,一般疗程可长达3年,自由联想,阻抗与移情,如果联想中患者表现并不“自由”、吞吞吐吐、缓慢甚至中断,称此为阻抗。原因是多方面的,医生除了解患者不信任感及各种担忧外,有些阻抗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移情是患者在治疗中表现出对医生的强烈情感反应,如敬仰、爱慕、仇恨或憎恶等。有人认为掌握并处理好移情,是分析成功的关键,分析梦境,弗氏认为梦境常象征着无意识的冲动或欲望,通过释梦可挖掘到各种线索。在释梦工作中,有些较专业的称谓,例如,象征、凝结、置换、润饰等,成为心理分析疗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解 释,这三者均是分析治疗的基本技术。特别是自由联想及梦境的无意识的意义应当予以解释;克服阻抗,处理移情也需要不同的解释,修通与领悟,反复解释和持续帮助患者解决冲突的过程称为修通;一旦修通,使患者理解了冲突的根源,就像久猜不出的谜语一旦揭穿后就达到了领悟。依次循环往复,逐一攻克冲突,从而达到患者症状逐渐消失,人格更趋成熟,疾病便“瓜熟蒂落”了,森田治疗,森田治疗为一种非交流性的心理治疗,始于本世纪加年代,由日本森田正马对当时许多心理疗法如隔离疗法、作业疗法、说理疗法及生活疗法等予以取舍,择优组合而创建,后又反复修正发展而成。它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症,作为综合治疗中的一种方法,80年代末国内开始引进,现部分地区临床正在探索尝试之中,适应范围,1神经衰弱。 2以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 3恐怖症。 4焦虑症。 5具有明显疑病素质的疑病症。 6部分睡眠障碍者,治疗目标,改变患者的疑病基调。 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对症状影响的恶性循环。 将“求生欲望”投向外界,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实施要点,顺其自然 有所作为,择优而居 有所体会,情感调适 良性塑造,顺应自然、有所作为,顺应自然、有所作为,要求患者对症状及继发的烦恼不介意、不回避、不抵抗,要坦然面对现实;在接受烦恼的同时,采取积极行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感调适,择优而居,即让情绪自然发泄后,重复体验,体会控制情感及行为的成功,在新经验形成中反复强化,增强信心,达到重塑的目的,择优而居,有所体会,即选择适当的环境,同时单身独处,达到省悟消除烦闷,疗程与分期,绝对卧床期,经历“安静一烦闷一无聊一自由睡眠”等过程。 轻作业期,仍处隔离状态,仅允许小范围自发活动及持续地干些无多大意义琐事如读报、写日记等,使其“渴望有事干,疗程与分期,重作业期,包括田间劳动、整理庭院及较重的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使患者忙得元暇注意自己的体内不适。 复杂生活实践期,让患者接 触外界,进行多方位的人际交往,顺其自然,治疗期间基本让患者顺其自然,但要求患者处隔离状态,并规定每天写日记,医生阅看后给予批阅。医生的查房绝不问起“您有什么不舒服”,而是“昨天你干了些什么事”。事前告知患者治疗朗间拒绝听取有关疾病症状的诉述,即“不问诊”法,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一类以诱发催眠状态来治疗疾病或减轻症状的疗法。 最早源于宗教活动者及江湖艺人的催眠术,实际上,从精神分析到行为治疗,很多心理治疗都含有催眠的成分。近年来,该法应用又所升温,适应范围,1对焦虑紧张状态包括焦虑症及各种心理生理障碍等的促松弛作用,可作为行为疗法的有机部分。 2转换型癔症,通过暗示催眠以减轻或消除症状。 3心因性遗忘,以唤起被压抑的记忆,适应范围,4情绪性反应状态,达到宣泄情感的作用。 5睡眠障碍,尤其是紧张焦虑引起的失眠。 6功能性疼痛,例如应用于无痛分娩等,暗示性测定,量表测定。 十指交叉暗示。 嗅觉模拟。 言语身势驱动倾向。 观察思索时限球斜向方向等方法予以综合评估,凝视与倾听,具体为所凝视的光源多选择直流灯泡或金属球,使患者视觉先聚焦后感疲乏,必要时治疗者与之对视。当需要较深睡眠时可用乙醚吸入或硫喷妥钠作诱导麻醉,听觉上可通过选择单调、柔和的节拍器等声响,嘱其随读数接受言语暗示,皮肤触感与言语技巧,触感上可选用人工按摩或理疗器械等,要求环境温度适中,让患者以舒适体位平躺或斜靠,接受言语引导,一般要求语调平缓而简明,应具有不可抗拒的权威性,结合患者各感官的体验,调整节奏及音量,并必要的重复述说使之逐步进入催眠状态,催眠指征与催眠策略,眼睑松弛下垂后,数数字或回答问话时口齿含糊不清、语流缓慢,呼吸额率变慢变深、随意肌逐渐松弛,整个意识清晰度下降,根据不同治疗目的,采用不同的策略,如消除焦虑紧张、疏泄、引起回忆、消除债症性运动及感觉障碍等。在言语暗示中应有针对性,支持性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又称一般心理治疗;这是目前国内精神科最普遍采用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采用普通常识性心理学知识和原理,其方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谈心和说理等十分近似。最常用的方法为倾听、指导、劝解、鼓励、安慰疏导,以及保证等内容。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开展的危机干预及心理热线服务均借鉴融合了该疗法的很多技巧,适应范围,1各种面临短暂危机性境遇而“失代偿”者。 2对长期及慢性心身健康问题苦恼者。 3急剧精神创伤后。 4各类神经症及神经症性反应。 5各种垂危患者需要的“临终关怀”者。 6精神残疾者的康复阶段。 7正常人群中的一时心理失衡者,方法与技术,一般方法医生鼓励患者谈出自己的问题,听取诉述,然后提出建议,指导或劝告,帮助患者度过或克服危机。当患者面临亲人亡故、或罹患不治之症等无法克服的困难和事件时,则应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接受事实,并进行自我调适,谈心疗法主要是从20世纪发展起来的、以不同的心理学思想流派为基础的心理疗法。通常以当事人和临床医生之间建立的互相信任和非审判式的关系为基础,五种基本技巧,语言暗示,解释指导,耐心倾听,鼓励保证,摆正关系,耐心倾听,听话也是一种艺术,其本身就具有治疗效应;听话过程中不要急于打断对方诉述,要善于引导。患者通过倾诉、畅所欲言后觉得医生是在认真关心自己的问题。医生的倾听,有时比滔滔不绝的解说教导往往更有效果,解释指导,多采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道理,讲清疾病或问题的性质及对其具体的要求,切忌用复杂高深的术语使病人难以理解。指导意见亦要简易扼要,必要时可书写下来交给患者,让他们事后反复参照执行,鼓励保证,鼓励是针对消极悲观、缺乏自信的患者,当他们了解疾病的性质之后能振作精神,鼓起勇气,提高应付危机的信心。保证则是医生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用坚定的语调来表达,常针对多疑和情绪紧张的神经症患者,语言暗示,医生的权威信、知识和治疗者地位是暗示的重要条件。语言是一种十分特殊和广泛的信号,它的质和量均比任何刺激显得重要,缓缓道来往往比口若悬河、声色俱厉更赋魅力,患者接受语言暗示作用的大小也因人而异。成功的暗示可减轻患者的症状,同时也毫不留下有意而为的痕迹,从顾全患者的自尊心计,要使他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勿须外力便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摆正关系,治疗者多次向患者提供支持时,要避免使患者产生依赖,失去自我主见、事事都要治疗者来作主。治疗者应认识到提供支持,可动用多方面的资源,如亲属、同事及各种自助团体,以及家庭和社会资源中的各类支持系统成分